幼儿教师肩负着学前儿童启蒙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任,其职业道德研究成为一门与时俱进的重要课题。《爱的教育——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是一线教师集体智慧精髓,是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的先进成果。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精神组织内容,创新提炼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核心理念,详细阐述幼儿教师职业规范和应提升的职业修养及新方法,为幼儿教师和幼教学生坚定职业方向、提升职业能力、塑造职业品格提供最有益的帮助。
本书主要从幼儿教师基础理论学习、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修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答了如何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力求以现代教育学为基础,反映当今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时代性、通俗性和指导性意义。
略
基础理论学习篇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 道德概述
第二节 职业道德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
第二章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第二节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第三节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原则
职业道德规范篇
第三章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 遵守教育法规,依法保教
第二节 感悟职业价值,爱岗敬业
第三节 以幼儿为本,关爱幼儿
第四节 循序渐进,科学保教
第五节 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
第六节 终身学习,勇于探索创新
职业道德修养篇
第四章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
第一节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及意义
第二节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与原则
第三节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及方法
第五章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行为
第一节 用心施教,明则修身
第二节 热爱生活,乐观积极
第三节 自我调节,控制情绪
第四节 团结协作,和谐沟通
第五节 仪表得体,语言文明
【尊重幼儿人格,平等对待】
1.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尊重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
因此,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所谓有针对性的教育就是发扬每个幼儿个性中的长处,纠正其个性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从而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了解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教师要从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智力、气质及性格,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支持引导每个幼儿的发展。比如:先天属于内向、敏感型的幼儿,对外界环境存在着高度的警惕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害怕失败及成人的负面评价,显得行为非常谨慎而变得盲目地服从,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判断。因此表现出缺乏自信、做事时看人眼色、不敢尝试等行为特点。对这类幼儿的教育要以鼓励为主,鼓励他们去做自己的事情,要经常表扬。但表扬的运用要恰当,注意表扬要具体,不要泛泛表扬,表扬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增强其自信心。这种针对幼儿个性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便是古人所倡导的“因材施教”。
关于因材施教,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倡并且身体力行地加以实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学生,不仅知其长,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动中能比较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颇有成就。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这意思是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
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这是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
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在他看待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至在回答不同性格的学生的问题上,都能体现出来。尽管弟子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禀赋和才能,但在孔子的教育与引导下,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学有所成。为当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道德进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对于幼儿而言,什么个性的幼儿都有。有动作慢的,有性格开朗的,有性格内向的,有任性的等等,但是无论什么个性的幼儿,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儿童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所以幼儿教师一方面要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就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发展幼儿的个性,就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比如在音乐教学中,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有的擅长唱,有的则更擅长弹,而有的则有一双非常灵敏的耳朵。找到孩子的智能发光点,然后教师应依据孩子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总之,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才能促进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
【案例】
偶发事件的处理
在一次主题活动《交通小剧场》中,我组织孩子们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当韦铃淼小朋友扮演小狗乘汽车时,却没有按故事情节摔跟斗。这下孩子们急了,“快摔跟斗呀,要摔跟斗了……”可韦铃淼就是不摔,嘴里说着:“我抓牢的,我坐好的。”
于是我也顺势顺力,没有强求孩子一定按照故事情节继续表演下去,而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只小狗没有摔跟斗呀?”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从应该摔跟斗而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来,开始讨论、交流。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不摔跟斗的“小狗”身上体现出来了,这样孩子们对问题的感受将会更灵动与深刻,比按部就班地在表演完之后再来总结乘车的安全常识更易于让孩子们接受。
【评析】
本案例中的老师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幼儿没有按照事先安排的教学指令配合的情况,而是按照因势利导的原则“顺导其意志”轻松化解,这就是尊重幼儿个性、想法,因材施教的典型。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尊重的核心就是理解并认可孩子的行为,教师行之有度,恰当而合理地进行调节和指导,点化和润泽孩子的行为,使其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2.尊重幼儿隐私,呵护幼儿的自尊心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说到隐私权,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大人的专利,至于孩子也有隐私权就不以为然了。有的家长还觉得,孩子在父母面前不应该有任何隐私。这些观点和做法都很欠妥,随意揭露孩子的隐私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其实孩子在3岁左右就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而且很在意自己的小秘密。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当然也有隐私权,他们不想让他人知道的秘密就是个人隐私。
孩子的隐私受到侵害,这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具体表现有: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麻痹孩子的羞耻心。孩子因为“过失”随便被揭开,经历难堪和痛苦之后,变得麻木,渐渐就“破罐子破摔”了,从而削弱孩子的自省力。比如:写日记是一种自省方式,这方面隐私收到侵犯,孩子会大大削弱自省的欲望和能力,有碍其健康成长;破坏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的一些隐私会涉及与他人一起进行的,并非不正当,但又不愿别人知道的活动,并约定保密。教师或父母知情后,若随意公之于众,会招致他人对孩子的怨恨,破坏了孩子与别人的友谊,削弱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为了维护儿童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做了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针对隐私权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幼儿教师做得都不够。事实证明,尊重孩子隐私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一定的隐私意识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一项对3-6岁幼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隐私意识的孩子往往比没有隐私意识的孩子更聪明,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普遍比后者强。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而敏锐的,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和理解。只有这样,他才会感受到真正的自尊,发展出自信。若把儿童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评、指责,刺伤他的自尊心,那孩子就容易产生自卑、退缩、紧张,甚至憎恨、敌对情绪。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因此,尊重幼儿隐私,首先要从呵护幼儿的自尊心开始。
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平等地尊重和关怀幼儿,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和感悟自身的价值所在。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使用伤害幼儿自尊心的语言。如:责备“你真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又做错事了,简直坏透了;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就你会给班级丢脸……”。强迫“不许你说不行;不许哭……”。失望“对你我没法管了;你真是笨得无法救了……”。预言“你将来肯定没出息;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2)不要将孩子的过错进行累加。孩子犯错误时,只谈眼前,不翻旧账。孩子做错事时,老师可以告诉孩子,我以前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但是我后来改正了。这会让孩子感觉犯了错误并不是很丢脸的事,大人小时候也犯过错,同时明白做错事没关系,改正就行的道理。
(3)对孩子要多做纵向评价,少做横向评价。纵向评价是对幼儿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评价,让孩子能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走上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横向评价是拿孩子的落后一面和其他孩子先进的一面进行比较,久而久之,落后的孩子会以为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案例】
老师,我“出汗”了
起床了,孩子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吴靖凡走到我身边,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师,我出汗了。”看到她那紧张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她很可能是尿床了,但又不好意思对老师说。
我随她来到床前,看到褥子确实湿了好大一片。我安慰她说:“出汗了没关系,一会儿我帮你把褥子晾干了就行了。你先去小便。”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地把她带到一间无人的屋子里,帮她换上干净的衣服,她腼腆地笑着对我说:“谢谢王老师。”
【评析】
幼儿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上尊重和理解孩子。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尿床是经常发生的。王老师的处理方法非常得当,不是指责、埋怨、点破而是安慰并悄悄地帮她换好衣服。王老师这样做完全是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这对于幼儿安全感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它同时使孩子体验和感受到了老师无声的爱。
幼儿教师在处理孩子生活问题时,一定要时时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有完整人格的人,他们同成人一样有隐私、有自尊,不愿意被别人嘲笑,同样需要理解和尊重。尿裤子这类现象是年龄小的孩子经常发生的事情,如果老师不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在集体面前给幼儿脱换衣裤或者出于好意提醒其他小朋友,则很有可能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无地自容,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也不敢说出来,那将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遇到这类事情时,幼儿教师一定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一想,要了解孩子们此时的心理状态,在满足他们内在需求的同时为他们创造安全敢说的环境,避免无意地伤害幼儿自尊心。
3.不以好恶定亲疏,让每个幼儿享受平等的“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每个人包括幼儿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可见,“爱孩子”是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第一要求,是一门必修课。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幼儿园的各种宣传窗上,教师的言谈中、文章里无不洋溢着教师对每个孩子平等的爱。但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不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内都存在“偏爱”现象。即一些教师在学校内对一些自己喜欢的学生比较宽容、关注和关爱,总是很放心地把一些小事交给那些能力强、听话的孩子去做,这些孩子不但干得非常起劲,也会为得到如此“赏识”而骄傲满足。而平时课堂上表现不突出或是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教师一律是对其比较严格,经常会批评教育。
教师在幼儿差异的制造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教师不具有优良的教育品质,则会有不公正的期待,从而导致教育过程的不公正。幼儿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差异,个性化的教育便失去了根基。个性化的教育要求幼儿教师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不平等的教育,更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不同的孩子,或简单粗糙地给孩子贴上不同的标签。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无偏见地爱每个孩子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不管孩子是否有缺点。只有“平等的爱孩子”意识深入每个教师的心坎,成为其行动的指南,教师才能由此了解到孩子世界的复杂多变。孩子沐浴在教师甜甜的爱中,才会对教师形成一种强烈的依恋,在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中,孩子的才智、激情才能被打开。
【案例】
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片段一:午餐时间到了,老师有序地组织孩子们如厕、洗手、喝水后,然后请他们坐在位置上休息,可总有个别孩子在窃窃私语。于是,按照惯例老师又请班里的“舞蹈公主”希希当“小班长”,主要是管制说话的小朋友,请他们安静。饭后,调皮的小果果端着吃完饭的碗走到老师身边,轻轻地说:“老师,每次都是希希当小班长,今天我吃饭可快了,下次可以请我当么?”老师先是一愣,然后笑笑说:“那你先管管好自己吧”。果果端着碗失望地走了。
片段二:美术活动绘画“小小太阳”中,活动开始是让孩子认识圆形,并了解画法。“你们还见过什么是圆形的么?”老师问道。
“我知道。”晨晨和往常一样,又是第一个举手。随后陆续有几个幼儿举起了手。老师看着晨晨,说:“晨晨,你第一个举手那就你来回答吧。”“饼干是圆形的,还有车轮。”晨晨自信地回答道。老师满意地笑了。
“那谁能把自己认识的圆形物体画出来呢?”老师又问道。“忽!”只见晨晨的手又举起来了。老师又高兴地请上了他。坐在最后的军军此时却偷偷地嘟起了小嘴巴。因为他的手一直高高举着,可老师的目光却忽略了他。
【评析】
从以上片段中可以看出,希希和晨晨两位小朋友应该都是班里表现不错的孩子,一个跳舞棒、胆子大,另一个则上课活跃、发言积极,因此得到老师的偏爱,所以在平常生活中,这种表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往往会很多。对那些文静内向、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的关注就会相对多很多。这样就导致老师在教育中,对孩子出现不公平现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发展,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但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们却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人有所长,学有所短,由于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家庭教育及性格偏向等各种原因的不同,也造就了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再结合老师对每位幼儿的认识、评价和自身的喜好,导致有的老师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幼儿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老师的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且会在无形中伤害到幼儿的心灵,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说“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应该热爱每个幼儿”之类的话,但是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总有自己喜欢的或不太喜欢的孩子,所以做到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是不容易的,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关注“弱势”幼儿。一个班级中,最惹人注意的往往是那些最出色或最让你头疼的幼儿,而那些平时默默无闻,课堂上规规矩矩的孩子是最容易被老师所忽视的,因而教师要经常提醒自己给每一位幼儿以表现的机会,不能淡忘了这部分幼儿。其次,平等对待,将心比心。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幼儿保持一样的高度,关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的心态,用他们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幼儿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幼儿间的平等。老师要真正走到孩子中进行指导和他们一同分享,在活动过程中彼此交流,进一步了解孩子,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们的一切。再次,注重个别教育。在每一个班级内总会存在一些特殊的幼儿,对于那些在心理上已经产生问题的幼儿,不能因为幼儿的特殊而疏离他,相反更应该重视他们。因为这些幼儿常常由于一些心理上的原因,比如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了性格上的孤僻,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等。要深入了解这样的孩子,跟他们谈心、交流,倾注心力与他们沟通,尽量开导他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内心情感,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用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他们。最后,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在一个班级中,幼儿的个性特点、才能品质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不能在班级中表现出特别喜欢哪位同学,或者特别头疼哪位同学。对幼儿的表扬和鼓励,不能集中在几位孩子的身上,即便是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孩子,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总之,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一直以正确、鼓励的目光对待孩子的对与错,相信孩子们也会还你一个甜蜜的微笑!
版权所有: 中智文化有限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18015023号-2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